刘秉臣:进入烈士名册的英勇战士(2)

2020-01-15

血战老秃山身负重伤

    19533月,我军决定由一四一师四二三团攻占扼守通往汉城要道的老秃山。老秃山地势险要,敌人在山上构筑了坚固的环形防御工事,吹嘘是攻不破的铜墙铁壁。321日晚上,在强大炮火的支援掩护下,担任主攻任务的一营二连,向老秃山发起了进攻。经过反复激烈的拼杀,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半小时后,占领了老秃山主峰。之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,巩固住了阵地。

    324日,由他所在的二营接防老秃山阵地,让一营撤下去休整。二营把战斗力较强的六连摆在老秃山主阵地,当时他已是二营的中心文化教员,教导员鲁文垣因他曾经历过夜月山恶战,就派他随六连上阵地,协助六连的政工干部做好战地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。鲁教导员还把自己的加拿大手枪给他带上。六连接防老秃山主阵地后,又打退了敌人十多次反扑,歼灭了大量敌军。战斗异常激烈,我军也伤亡很大,到25日中午,六连在阵地上的3个连级干部都负伤被送下火线。这时,敌人又开始了一轮新的猛烈进攻,形势很危急。面对这种情况,他勇于担当,主动代理连长指挥战斗,一个下午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,歼敌60余名。他用缴获的卡宾枪亲自毙敌、伤敌各一名。

打退敌人第六次进攻后,他要连通讯员通知各排抓紧抢修工事,并来一个排长开会,了解各排的伤亡和战斗情况,研究夜间防卫部署。正在开会之时,冷不防敌人的一发炮弹打来,正好落在他们的站立处。开会的8人有2人当场牺牲,他的左腿胫骨被弹片炸成粉碎性骨折。另一块弹片从他背的左上部打进,穿过肺部,嵌在第十一肋处。由于肺被击穿,内外压不一样,形成“气胸”,呼吸困难,喘不过气来。他左腿流血、背上流血,口里吐血,当即就晕倒在地。由于敌人炮火封锁太厉害,担架队上不来,他负伤几个小时后,才被救护组人员从死人堆里刨出来,绑在背上,艰难地从阵地上爬了下来。

进入了烈士名册

    从阵地上下来之后,他满身是血,军装和衬衣都被血浸透了,原来写在军服上的部队代号、姓名、血型等信息都无法看清登记。到救护所后,医护人员把他的血衣都换了,他成了一个没有身份的伤员。由于流血过多,加之伤口感染,在往后方转运的途中,他一直发高烧,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的状态,无法告知自己的身份姓名。因此,当老秃山战斗结束后,伤员名单上就没有他的名字,于是顺理成章,他就上了烈士花名册。

历经近一个月的转送,4月下旬他被转回国内吉林延边的陆军第三医院救治。入院初期,身体极度虚弱,成天只能仰卧在病床上,连翻身侧睡都要护士帮助。两个月后,身体状况逐渐好转,能勉强坐起来。与部队失掉联系,像个无家可归的孤儿,很不是个滋味,他就给部队和战友试着写了几封信。部队收到他的信之后,才知道他没有牺牲。不久,营首长和一些战友陆续给他回了信,告诉他老秃山战斗的战果情况。还告诉他,团首长在全团排以上干部战斗总结大会上,表扬他在战斗危急时,主动代理连长指挥作战,打退敌人3次进攻,是对党忠诚,对战争负责。他从信中得知这些情况后,深受鼓舞。按照他在战场上的表现,应该是要记功的,由于他已“牺牲”进入了烈士名单,也就没能为他记功了。但他并不计较这些,自己能在重伤后活下来,还能得到团首长的肯定,已是最大的安慰和奖励了。

老兵之歌

    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,他康复出院了。但左腿已经伤残,嵌在肋骨处的弹片,由于靠近神经,没有取下来,留在了体内。作为6级伤残军人,他身残志坚。复员后于1955年考入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,毕业后留校工作。先后任过助教、系党支部书记、外事办主任、农业教育研究室处级调研员等职。高级技术职称为副研究员。曾赴日本、美国、法国进行过短期考察和访问。

    他善于总结,勤于创作。翻译并编写了《农业科技管理的理论与实践》《战火中的南开儿女》等多部著作。2006年被载入《军之英才——共和国最可爱的人》大型文献中,并获好作品一等奖。刘秉臣已入选《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》及《中国专家大辞典》。

    近几年,他热心于歌曲的创作。写好歌词后,请人谱曲,请专业人员演唱,并制作成光盘。在他家里,我们有幸欣赏到他创作的几首歌曲,很振奋人心。特别是那首《老兵》,更是表达了走过战争风云的几代老兵的共同心声和真实写照。特将歌词附后:

    一身征尘,遍体伤痕,碧血黄沙,横戈马上行。叱咤风云,铁骨铮铮,热血铸就,民族脊梁军人魂。两鬓如银,热血未冷,仰天长啸,我是一个兵。红旗猎猎,残阳似血,梦里听见,战鼓动地军号声声。老兵,军魂,军魂,老兵。老兵会随岁月离去,军魂,军魂,军魂世代永存,永存!





来源:国防时报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广州轩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



阅读184
分享